盐城工学院携手盐城市水务集团: 共筑饮用水安全防线,绘就民生画卷
原创 盐城工学院 孟鑫 赵迎华2025-05-01
盐城工学院与盐城市水务集团构建“校地双主体”协同创新机制,聚焦饮用水安全领域,为200万盐城市民筑牢饮水安全屏障。
在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地方院校在服务地方、造福百姓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扎根地方的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与盐城市水务集团构建“校地双主体”协同创新机制,聚焦饮用水安全这一民生关键领域,通过机制创新、技术攻坚、产教融合等多维度发力,为200万盐城市民筑牢饮水安全屏障,谱写了一曲校地合作的动人乐章。
构建协同机制 护航水质安全
盐城地处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区,水资源丰富却面临严峻的水质问题。受上游工业、生活及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水质呈现有机微污染特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频发,“水质型缺水” 成为困扰盐城发展的难题。盐城工学院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民生需求,水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所迅速行动,与盐城市水务集团携手合作,组建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涵盖水源水质改善、藻类水华监测控制、水动力与水环境等多个研究方向,全力攻克饮用水安全保障过程中的难题。科研团队深入盐龙湖水源地,开展全方位的监测与研究。他们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分析水生生物群落变化与食物网结构,探究其对水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机制,为优化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保障水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针对水动力条件对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生长及出水水质的影响进行研究,建立水生态—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制定精准的水动力优化调控方案。此外,团队还建立了藻类水华、鱼类死亡及外河水质恶化预警及应急处理方案,为水源地的安全运行筑牢防线。

水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现场
深化产教融合 培育创新动能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此次校企合作的核心特色。盐城工学院与盐城市水务集团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学校依托企业建立校外研究生工作站,形成“理论学习在先、企业实习随后、项目研究对接、实践应用贯穿”的“产—学— 研—用”四阶段递进式培养模式,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参与生产与运维管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同时,企业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前沿知识,打破了传统单一导师指导的局限,形成了“科研团队 + 企业导师” 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此外,盐城工学院将劳动教育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深化“专业+劳动+思政”三维育人模式,契合盐龙湖水源地生态管护实际需求,组织学生在盐龙湖水源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近期,学生们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亲手运用 “无纺布包裹种植法” 种植沉水植物。这种创新的种植技术不仅有效提升了沉水植物的存活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与环保意识。预计该技术建立的沉水植物群落可使盐龙湖水体透明度提升 30% 以上,为水源地水质的长效改善提供了有力的生态支撑。


劳动实践活动
强化科技赋能 创新驱动促发展
水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团队成员近年来围绕水源生态净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开展了大量科研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与原盐龙湖饮用水源管理处于2017年共同建立了“盐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并于2020年、2023年盐城市科技局绩效考评取得“优秀”级别。
聚焦微污染水处理关键技术,综合运用贝类挂养、水力调控、生物操纵等藻类集成防控手段,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实现了盐龙湖水源出水全年稳定达地表水III类标准。同时盐城工学院率先开展新污染物绿色阻控技术研发,建立溶解氧智能管控模型,推动饮用水质从"安全达标"向"健康优质"跨越。盐龙湖水源地的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后续水厂的水质净化效能显著提升,科技的力量让幸福水流入盐城市千家万户。这一创新合作模式不仅为区域饮用水安全筑牢技术屏障,更开创了地方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此外,盐城工学院环境学院申报的“饮用水安全与健康” 微专业成功获批。该微专业整合多学科优质资源,组建了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为培养饮用水安全与健康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还将与校内外科研机构、企业进一步合作,为学生提供365体育比分: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精准满足社会需求。
展望未来,盐城工学院将继续秉持 “扎根地方、融入区域、服务全国” 的科创理念,深化与盐城市水务集团及其他企业的合作。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加大科研投入,为保障民生、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365体育比分:的智慧与力量,在服务地方的征程中努力实现“成为一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基地、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沿海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建成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图片拍摄:李璇
https://xyh.univs.cn/a/xyh_xyh_ycgxy/250501/2004480.shtml?source=xyh